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展示近代伟人开国,皇帝们被圈粉 > 第72章 反抗终焉,又一个时代的终结!(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2章 反抗终焉,又一个时代的终结!(上)

低沉、浑厚、洪亮的声音穿透各朝,若洪钟大吕般,回荡在各时空的人们耳畔。

形成回音,久久不散。

这一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诗人圣贤,黎民百姓,无一不灵魂震撼。

《青春》一文,洋洋洒洒,几千文,可每一个字,皆如重锤一般,重重砸在他们的心脏上。

所有人血脉喷张,激动万分,像有鼓点的雷声,如影随形。

咸阳宫。

坐在帝王之上的嬴政怔住了。

面庞动容,目光颤动。

他看着画面,大胡子歌颂青春时的从容、张扬、以及骨子里的那一抹骄傲,他全部感受到了。

恍惚间,他想起了往昔的峥嵘、意气奋发。

仿佛回到了那个他带领大秦铁骑,踏平诸侯列国时的情景。

“两位不世之才啊……”

身后的李斯,也是发自内心的感叹道:“原本我对思想救国这条道路持有怀里,但是现在,我明白我错了。”

“也许他们两人真能做到……”

大唐。

李世民微微点头,紧皱的眉头,也终于是放松下来。

喝了一口酒:“这个时代,有不世之才出世啊……”

“何止两个啊,陛下。”

身后,魏征和房玄龄微微一笑,说道:“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就有两个,我们看不到的,又有几人?”

“不错,除他们之外,树先生、咏蛙少年、还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生……又有哪个,是简单的呢?”

“陛下,请看下去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称得上伟大的国啊……”

汉朝,汉武帝时期。

刘彻似乎服气了,笑着鼓着掌:“我开始承认,后世之国的确波澜壮阔。但是,也还没成立吧,我等着看真正成立的那一刻,会是何等壮观。”

不夜长安。

李白独自一人坐于城墙之上,手里拿着一壶酒,狠狠灌了一口酒。

一张面庞满是孤傲与不羁,此刻,他笑着说着:“没想到后世也能看到如此孤高自傲之人?”

作为诗仙,他早就理解了这首《青春》的内核。

看似在歌颂青春,实则是歌颂向全世界各国的——

中华历经风雨,从最底部的泥泞爬起来,国之气运不死不灭,现在的民国看似混乱,可实则即将来到一国之最春天。

东晋。

陶渊明扔隐居在世外桃源中,但是他更多的开始关注天空了。

他笑着:“南陈北李,都在做事,都要展露峥嵘了吗?”

并开始期待。

三国,蜀国。

诸葛亮激动的对后蜀之国的继承者,刘婵说道:“主公,请仔细看,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巍峨之初啊,远不是我们蜀国能比的!!”

“是吗?”

刘婵摸摸脑袋,有些诧异的说道:“可我怎么感觉还要经过一系列黑暗呢?”

说完还自言自语:“现场朝中都开始流行流言蜚语,说我‘乐不思蜀’,我是真的愚钝吗……”

接着,天空中文字盘点继续。

【改造中华仅靠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不够的,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于是,南陈北李,掀起了一场关于青春、新时代青年的文化风暴,影响越来越大。】

【1916年,因《青年杂志》与《魔都青年》名字太过于想象,为了不免侵权,陈仲甫决定改名为《新青年》,宗旨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

画面展开。

一封封来函信件,堆叠在一起,跟小山包似的。

陈仲甫正一封封阅读着,并且每一封都认真回复。

他创办《新青年》的目的就是启蒙青年的思想,谁能保证,下一个时代的弄潮者,不会在这批人之中呢?

其中一个叫‘赵世炎’的人,映入了他的眼帘。

他说:“我们素来生活在混沌的里面,《新青年》让我醒悟过来,黑暗的地方看见了曙光。革命不止用来说说,还要付诸于实践,思想启蒙,全方位的革命,方能挽救这个国家。”

陈仲甫记住这个名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只有十四岁。

陈仲甫摘下眼镜,起身,望着窗外的繁星点点。

“新青年只要一直存在,中华国民的思想一定会打开牢笼的,一定……”

他深深坚信着。

这时,天空中,文字浮现。

【在陈仲甫大搞《新青年》,给了世人一条新的救亡图存之路之时,袁氏妄图称帝的心也越来越强烈。】

画面浮现。

蔡锷的神色越来越凝重,民国的天已经很昏暗了,要是袁氏一旦称帝,民国就会变得和大清一样。

“看来,是时候反了……”

蔡锷喃喃自语,昏暗的灯光下,他一双眼睛,已然变得阴冷。

既然要谋反,那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开京城,返回云镇。

他被袁氏调来北京做官,担任的都是一些虚职,并无实权。

从第二天起,蔡锷变了。

他从一名严肃的大将军,变成装扮成帝制运动的拥护者,胸无大志的浪人。

八大胡同青楼,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并与凤小仙结萍水姻缘。

随后,他以就医为名,辗转津城,与老师梁启超密谋。

画面一变。

漆黑的房间里,只有一盏灯浮现着。

蔡锷与人在密谋。

那人是他的老师,梁启超。

梁启超给蔡锷出谋了一个计策。

临走前,梁启超目光深深地看了蔡锷一眼,眼神里带着复杂。

“松坡,我们拥护袁,是因为他能实现民主共和,但既然他想称帝了,那就与我们背道而驰了。”

“最有希望推翻他的,是你!”

看着老师的眼睛,蔡锷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点头。

昏暗的房间里,传出沉重的话语。

“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