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天坞少年 > 第一百七十九章 身后留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僮俊休养几天,身体稍有恢复……

然而,这时却突然传来一个令他听后无比沮丧的消息:皇上被吴三桂,给缢死了!

僮俊听到这个消息,几乎当场晕倒过去。

“想来,天要亡我大明啊!”僮俊此时心灰意冷,自知无力回天。呆呆望着山下的清兵,显出了疲倦的神情……

而就在僮俊茫然之际,此时自又有手下来报,说山下清兵,开始攻上山来了。

僮俊当然清楚,清兵此番攻上山来。必然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的,恐有不测,为保乡民的安危。僮俊自叫刘熊及廖庭织,与青龙山彪哥,领乡人进山谷密洞之中,暂行躲避。

僮俊自与周尚治、二牛等人,领兵前去应战。临战,僮俊自向手下人道:“众位,此战恐凶多吉少。愿意为保乡民安危,与我一道,前去应战的,自握紧了手中兵器,哪怕一死,不苟活,说出乡人藏身的所在。倘若怕死的,尽可以现在躲到密洞中去……”

手下见说,纷纷表态,情愿跟随僮俊,与清人作殊死一搏。个个视死如归,不愿苟且偷生。

清军此番抽调的人马,皆是强兵勇将,而且倍数于自己。加之僮俊此时伤势未愈,手下久困山上,乏粮已久,各个面黄肌瘦,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起初勉强击退清军的攻伐,然而经不起他们轮翻攻战,支撑两日之后。直到第三天,已自力不能敌。

此时,天空乌云密布,暴雨直下。僮俊及手下所有人马,无人畏惧,拼力与清兵冲杀……

大雨之中,民团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直杀到最后,仅余僮俊等数十人,被清兵团团围住。

“不需要留任何活口,能够拿下那僮俊人头者,重重有赏!”此时,清兵头领,自向手下人道。

手下清兵见说,一拥而上。僮俊眼下伤势未愈,加上连续冒雨奋战。此时已是体力不支,刚把跟前一个清兵砍倒,却不知被哪个,从后背一枪刺了上来……

僮俊这时,回刀一把将身后的那个清兵砍翻在地。然而已经无力再战,怒目直视那领头的伪将。拼尽了全力,大喝一声,将手中长刀,一把掷了出去。那伪清将当场应声落,倒地而亡……

周尚治及二牛等人,眼见僮俊后背,被一杆矛枪,直穿过了前胸,连忙过来救护……只见这时,一声惊雷,划过道君山顶,僮俊这时应声倒地。大雨之中,似有一条火龙,往天边飞去……

周尚治及二牛等人,又是一翻攻杀。然而已是无力回天,接连战死道君山顶。

清军眼见僮俊的民团,皆都已经战死。眼下又是暴雨惊雷,无心再留山上,只好撤兵回营。

大雨连降七天七夜,邕江之水暴涨,将整个天坞村的房屋,都给冲倒了。直等到廖庭织等人,领乡走出密洞的时候,清兵已经撤回了昆仑关及南宁府城镇守。

廖庭织伤痛不已,乡民自发由拾山上兵士的尸体,予以掩埋。直等洪水退去,自回天坞村,重建家园。而廖庭织,从此隐遁而去,不知所踪。青龙山彪哥,眼见大势已去,也自充在流民之中,回到了青龙山……

朱珠解散了女兵队,自回到神仙谷竹林之中,终生未嫁,终老于此……

佗灵自僮俊死后,伤心欲绝,自此染病,不加自救,抑郁而终于道君山上。乡民自把她的尸体,与僮俊葬作一处。

刘熊与茜茜,归隐山中,世人不知所在……

而那李少武,自僮俊死后,自领手下几十人,投靠了清廷。名义上,清廷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然而此后不久,也自莫名其妙,被乡中“暴徒”,给当街杀死了。凶手在逃,不知所踪。据言,是被那清人,暗下的杀手,给杀害了。

此后不久,天坞申为僮俊等人立庙。然而官府不允,自道僮俊等的民团,为反清暴徒,不得立庙追念。

直到乾隆年间,道君山虎患横行。常有猎户,被虎所伤。官府自派衙役,前去清除虎患,然而几次三翻,皆都无功而返。只好下令,晓喻乡人,不得私自上山,以免遭恶虎伤害性命。

恰有云游道士,自来向县官大人申言,说是这道君山,乃是僮俊等民团之人,横死之地。道是强人身死为厉,怨气不消,因化作恶虎伤人。必要为其申以立庙,则虎患自绝。

县官采信了道士的话,自命小塘乡民,在道君山上,为僮俊立下庙宇一座,命名僮俊庙。

自此,道君山虎患,果然不复再出现……

自有人见过那道士其人,虽然满脸胡须。然而身形口音,却极像廖庭织其人。直等僮俊庙落成,那道士自此云游而去。竟不复有人知道他的行踪。自有人说,曾见他自往肇庆方向去了……

嘉庆年间,乡人自行修缮僮俊庙,更名僮俊王庙。年年香火不绝,异常灵验。自有南宁府各郡县百姓,远道而来,敬香祭拜。逢道君山僮俊王庙会,自有乡人征集各家米粮,熬制万家粥,以供前来祭拜人众食用,以效僮俊当年放粮施粥之义举,以慰天坞村教场民团之忠骨长存。

另有小塘乡乡民,扎得火龙一对。于每年庙会之上,豆稔花开之时,于道君山,点起烟花火炮,舞起火龙,以应僮俊身死之时,火龙升天之象。

僮俊民团之义举,乡人自此争相传颂。逢庙会之时,正是豆稔花开之际。漫山遍野,红白相间的豆稔花,争相斗鲜,乡人皆道,这乃是僮俊鲜血所染……

据传,至民国时候,自有小塘乡人,于邕江中撒网捕渔。竟打捞得一柄长刀,献与官府。官府派人遍访乡间,道是僮俊当初所持刀器。因而详问其事,乡村老者,口口相传,自把僮俊民团事迹,报与官家知道。

官家因把僮俊等人的事迹,收集入册。此后编入当地县志及府志中,以备后人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