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五代末 > 第七十八章 考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富国备边,实资农战;化民导俗,本贵儒玄;《书》称偃武,《春秋》谓不可弭兵,《礼》重中庸,圣人垂询,何从取舍?”

首先这道题开篇名义:要想富国强兵,那就要鼓励耕战,走秦国的路子;要使民众安居乐业,那就要重视儒家与道家,用西汉文景两帝的治国方针,无为而治。

其后还提到尚书、春秋与礼记三部儒家经典中的不同观点,尚书说要偃武修文,春秋说不能停止战争,礼记则重中庸,两不偏袒。

但这只是一半的考题,光看这上半部分,李延庆认为这是一道十分常规的策问。

因为此时策问题的一贯出法,就是提出看似矛盾的观点,让考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在下半道题中,出题人的态度却陡然一变。

“而今,摘山煮海,以资军储;关讥市征,亦禆国用;乃征齐民,永充士卒。故祠部籍名,其众动盈万数;戎麾隶役,终老不复归农。致田畴少辟于荒闲,租赋急用于征督。子有何术,为究斯言。”

在下半道题中,出题者猛烈地抨击了当今的军政制度。

在政治上,出题者认为,当今的朝廷向民间索取无度。

“摘山煮海”指的是朝廷对食盐的垄断,以高盐价来搜刮民间财富;“关讥市征”则指的是各地开设的关卡过多,阻碍了社会商业的往来。

而在军事上,出题者认为,当今朝廷所施行的募兵法,对民间人力的破坏极大。

“永充士卒”、“终老不复归农”,就会导致开垦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从而致使税赋减少,而朝廷因为税赋不抵支出,就会继续增加税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至此,出题人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了,首先借用古文,提出“重视耕战”与“无为而治”两种治国方针;

而这只是一个伪装,套用周朝当今的局势,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实则是在问考生:治国是应该重武,还是应该重文?

之后,出题人则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今重武,致使民间疲敝、百姓凋零,国家不但没有富强,反而愈发地向民间索取,导致民不聊生。

言下之意,就是应该重文。

最后,出题人向考生提出了问题:“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

“你都替我答了,我还能怎么看?”李延庆在心中默默地吐槽了一句。

若是只有上半道题目,李延庆自忖这是一道普通且稳重的策问,不偏不倚,很适合作为考题。

但加上了后半道之后,就成了出题人的个人情感宣泄。

“你这出题人都旗帜鲜明地在抨击重武了,若是我答重武更好,那岂不是拂了你的意思?你还会给我好分数?”

李延庆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策问题了,出题人已经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让考生自己看着办。

“这样的策问意义何在?”李延庆心中不由冒出一丝疑惑。

李延庆将纸片放回了桌上,侧过头看了眼两名同学,发现司徒毓已经开始动笔,而且手速还挺快,刷刷刷的就是四五列字。

但赵匡义却不然,他双手抱肘,白净的五官皱成了一坨,显得十分纠结。

“不得交头接耳。”坐在上首的尹拙注意到了李延庆的小动作。

李延庆连忙把头转正,盯着考题出了神:

“司徒毓能够下笔如有神,显然是因为他出身于文官家庭,立场肯定是偏向重文这边的......”

“而赵匡义出身武将家庭,若是答重文,那无疑是背叛了他的出身与阶级,他能进国子监就读,将来能够获得荫补,都是因为他是高级武将的儿子......”

李延庆将两名同学的身份对比一番后,心中自问:“换做是自己,又该如何作答?”

“如果从历史唯物的角度上看,以文御武是必然的结局,无论是宋,还是明清,走的都是以文御武的路子,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持社会的稳定,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会因此降低,但这在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根本就不存在两全之法.......”

“但是,自己目前的身份是节度使之子,自己能有今日的富贵生活和崇高地位,是出于节度使之子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出于当今朝廷对武将的重视,如果自己穿越的时间往后推那么一百年,成为北宋中期的某武将之子.......”

“我能背叛自己的阶级吗?”李延庆自问自答:“目前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道题我不会赞同出题人的观点。”

李延庆转瞬又想到:“当今国子监的学生都出身官宦,而今文武分途,要么是赵匡义这样的武将之子,要么就是司徒毓这样的文官之子,能进国子监的应该不会有什么蠢人,估计都不会背叛自己所属的阵营.......”

疑惑在李延庆的脑海中转了两圈,又回到了起点:“出题人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首先,出题人肯定也知晓国子监内学生的组成成分,考生们的答案是可以预见的。”李延庆先是下了这一论断。

“所以,他考察的重点,应该不是文武哪个更重要,而是后半道题提出的问题:在当今的时局下,朝廷应该怎么办?”

想到此,李延庆不由皱起了眉,若是考试的侧重点是这个,那就相当难答了。

要想答好这道题,不光要对当今的时局有全面的了解,还要能够通晓典章制度、洞悉社会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让初入国子监的学生们来答这道题,是否有些刁难的意味?”李延庆不由想到。

“就算是两世为人的我,面对这种题目也是相当的棘手啊......”

李延庆犹豫再三,还是提笔写了起来。

.......

律学馆的公廨中,冯吉与尹季通相对而坐。

“你认为这次有几人能入我法眼。”冯吉端起冒着热气的茶杯,轻轻吹了一口气。

“不会超过两人。”尹季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