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说都是儒学门人,每个人个性不同,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同。

这些人里有人像宋应星一样喜欢理学,也有如徐霞客一般的旅行家,当然,在唐晓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种行为一般被大家称之为不务正业。

传统文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古籍画本,这种事不仅雅,而且还显得高深。

任何时代都不缺那种打肿脸自称文化人的人,这些人一般都颇有家底,别人视之如珍宝的书籍在他们这些人手里,就只是装点书架的道具,是他们炫耀的资本。

有这样的人,那定然就有潜心研究的人。

允礼就是这么一个人。

汗阿玛还在世的时候,他就不受重视,后来娶的妻子还是阿灵阿的女儿。

因为年纪小,那些哥哥们争来争去的时候,他从头到尾都没插上一手。

在皇宫里生存,不是母以子贵,就是子以母贵。

可他母亲偏偏是一个软弱性子又出身不高。

外祖父陈秉直是个大人物,可惜他去的太早,舅父个个都不争气。

允礼从小就知道,他虽是阿哥,比不上几位哥哥握有实权又有满蒙大族当靠山,中间也比不上十五、十六和十八,人家的母妃至少得宠。

从小身体虚弱的他在骑射方面没有什么天赋,这和满洲巴图鲁的作风相悖。

等略微长大了,周围人都在说,只要娶了福晋就好了。

一个满洲大姓的福晋足以弥补他在出身上的不足,也足以让他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稍微多一点儿本钱。

本朝和前朝不一样,前朝的皇子压根儿就不愁吃喝,至少也是个王爷。

反观本朝,任凭你是皇帝的儿子又怎么样?

汗阿玛可是有20多个长成的儿子呢,要是没本事,可能连一个贝勒都混不上。

最开始的时候他也期待能被大家注意到,到了后来,这种期待就变成了惶恐,反而最害怕被人家注意到了。

成亲之后没几年,他那钮祜禄氏的岳丈就没了。

这是他命不好,他认命,此后的好几年,他将身心全部都放在了佛法经书里。

万万没想到,最后登临大宝的竟然是很少见面的四哥,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堪比五雷轰顶。

谁人不知道他岳丈一家是八哥的拥趸,更是炮制了好几次针对四哥的阴谋。

四哥这性子在他们这些弟弟心中一直是不讨喜的,是令人畏惧的。

正当他惶恐不安的时候,遇上一个心软的神,也是他今生的救赎。

十三哥真的是个好人,他就提了一嘴,自己直接从一个光头阿哥成了果郡王,工作的部门还是理藩院。

按后世来说的话,这是纯纯的专业对口。

默默无闻的几年里,他一直都对各地的经书很感兴趣,也自学了很多其他民族的语言。

藏经洞里那么多东西,要是能一览为快,也算是不虚此生了。

雍正也想到了这处,他个人对佛法本来就有研究,也知道十七弟痴迷佛道。

藏经洞里的宝贝还是存放在京城里较为安全,至少这几十年里是无虞的。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在世界尺度来看,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就只有四个。

分别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

神奇的是,这四个文化体系是有过交汇的,交汇的点正是我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当然,这些东西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当时的人未必有这个意识。

但至少他们能明白古籍是珍贵的,是值得保护的。

在现在提起敦煌,很多人认为王道士该为敦煌的惨剧负最大责任,他称得上是千古罪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话连大清的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雍正放下手中的折子,冷哼了一声。

“乱世之中能保全自身已是不易,又怎能苛求他保全5万多件经书呢。”

说到底还是后世子孙可恶,该负责的不是王道士,而是大清。

【王道士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弱点,譬如贪财、爱享受、想过更好的生活。

但这些弱点无伤大雅,到了后来那种地步,他也是被逼无奈。

当他意识到这些东西是宝贝的时候,王道士没有想着据为己有,这一点已经比绝大多数普通人觉悟高多了。

最开始的时候,王道士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很珍贵,他是农民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好点说叫质朴憨厚,差点说就是愚昧无知。

为了自己的日常所需,他偶尔将那些经卷卖出几件,他心里应该意识到了这些东西不简单,只是不知道不简单在哪里。

那个时候发展信徒,无非就是给好处,发一些包治百病的药,一些假和尚、道士都在宣传香灰能治百病。

王道士也是这么做的,他说这些经卷都是贵重物品,烧了以后和水吞服对人的身体只有好处。

就这样,有几卷经书最开始就化成了灰烬。

最开始在莫高窟停留的时候,王道士的信仰就很虔诚,那些布施得来的钱财,他从不妄动,全都用作清理流沙、翻新道观了。

这时候这么干应该真的是逼不得已了。

没过几天,可能是经人指点,王道长意识到了这些东西的宝贵之处,他也不敢再私自处理,想着报告给上官。

他靠着一双腿走了50多里地,终于走进了敦煌县城,拜见知县。

可这位大人看了一眼王道士带来的两卷经文,直接嗤笑出声。

他不懂这些东西,认为这些千百年前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和废纸没有什么两样。

他只认为王道士这是没事找事,直接将他赶出了府衙。

没人管,王道士也只能以一己之力慢慢收拾整理那些经书,就这么过了两年。

1902年,敦煌县来了一位新的知县,这位倒是有点儿来头,至少是个进士出身,他倒是认得这些东西,但他不愿意出头,只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了经卷,听了故事,厚颜无耻的新知县跟着王道士到了藏经洞,白拿了几卷经书,又在口头上嘱咐王道士守好这些经书,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很多人到了这里估计也就放弃了,但王道士并没有。】

唉,老百姓最明白那种你推我、我推你的状态了。

这两个知县,一个草包、一个假道学,将心比心,他们可能做的还不如王道士。

只是王道士确实有些愚昧了,幸好也算是迷途知返,总体来说也算是个好人。

很多人从王道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人之所以被叫做睁眼瞎,不就是很多人觉得他们愚昧吗?

可这些难道就是百姓的错吗?

【第三次上报,王道士思忖良久选了一位大人物。

他选中的人正是安肃地区的兵备道台廷栋,这位可是一个大官。

听这名字大家也能听出来这是满洲人,而且还出自皇帝统御的镶黄旗,这是妥妥的上三旗之首。

想好了就出发,王道士挑出了两箱相对来说价值比较高的经卷,赶着他的小毛驴,一路上晃晃悠悠的赶去了肃州。

当时正值乱,这路上的土匪沙盗可不少。

他颠颠簸簸冒着生命危险,总共赶了800多里路,又使了不少银钱,终于见到了廷栋大人的面。

要说这位廷栋大人,在满洲人里面也算是个才子,至少他的诗比那位乾隆也还是好上不少。

这位大人看了看精心挑选出来的书卷,只说了一句话。

“这字写的一般,还不如我的书法呢。”

第三次上报又无疾而终。

没办法,王道士只能守着这些经书。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这一次,有一位官员看到了经书的价值,也动用了自己的力量,让省城下令保管这些经书。

但却只是原地保管。

这时候正是1904年,而注意到这些文物的人是甘肃学政。

要是在前些年,这位大人说话是能顶事的,学政管理着一地的科举事宜,也算是个高官了。

1905年,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就算这时候还没废除,那他本人也没什么大的权利了。

希望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落空,王道士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来。

当然,留下来可能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放心不下经书,可能也有一点点想靠着经书成名的愿景。

但这也是正常的,他是发现者理应被历史记住,理应得到一些东西。

纯粹的大公无私是不存在的。

这一次他准备赌一把大的,要给皇宫中的慈禧太后写一封信,报告一下这里发生的一切事情。

密信的走向我不知晓,反正结果是泥牛入海,没有任何音信。

也许那封信压根就没有进到皇宫,也许进了,但是没有人注意,那个时候大清已经可以称得上一句兵荒马乱了。

王道士又在莫高窟等了三年,时间也来到了1907年。】

这确实是时代的悲哀,百姓们看着也是揪心不已。

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有所图的,只是有人图财,有人图名罢了。

从根本上来说,只要是正当途径得来的东西,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可惜了王道士,就这样在莫高窟守着这些经书,守了七年。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他能守住那些经书,已经算是颇为能耐了。

胤禛心里也明白,那些官员一贯鬼精,都是一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没有莫大的好处,他们都是能推就推。

太平年代尚且如此,乱世之中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他都不觉得意外。

【1907年的春天,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了莫高窟,莫高窟的劫难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算是气若游丝,行将就木了。

百姓们意识到了我们这方面行不通,就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也没有得到什么大的作用。

朝廷们开始了对西洋人的跪舔,一些在他们当地混不下去的所谓探险家、文化学者一批一批的来到了我国。

像是斯坦因就是这种情况,他来我国名为考察,实则就是来偷东西的,可怕的是这竟然还是光明正大。

这种人一般还会受到清政府的保护,还会给配备一整个团队,这真的是开了眼了。

当知道了经书的存在之后,斯坦因就像苍蝇一样挥之不去了。

他提出想看看所有经书,王道士自然对他有所提防,随行的师爷又几经交涉,王道师的态度也慢慢有些软化。

那些人打着上面人的旗号,炫着洋人的威风。

后来斯坦福直接现编了一个故事,他说唐僧当初都去西天取经了,他也是他们国家的唐僧,来中华就是为了取回伟大的僧人留下的经书。

这种行为是当时那些西方人和日本人的通病,他们想要一个东西,先买,不行就骗,实在不行就抢。

这样一番自圆其说的说辞,竟真的让王道士完全敞开了心扉、卸下了心防。他从心底里认为斯坦福是了不起的唐僧。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这也和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关,行万里路的人无疑都是有大意志力的人,都是被人敬仰的。

这位斯坦福能从遥远的英国来到这里在王道士的眼中就已经了不起了,也是他这番话的一个佐证。】

这、这,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大家也全都看了《西游记》,此时也是一整个哭笑不得。

想必王道士也真心实意的觉着唐僧乃至玄奘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确实是没心眼过头了,竟然信了洋番的这种鬼话。

用这种说法他也不怕遭报应。

玄奘记的他东归时好像经过了敦煌,只是可惜没能去看一眼,当时正好有几家大族组织人手挖凿洞窟,不便观看。

他已经很懊悔了,也有了再次西行的想法。

这次的目的就是莫高窟。

那个所谓的斯坦因竟然以自己的名头去行骗,那些经书想必是保不住了。

唉,就算已经深研佛法多年,听到这个消息他还是免不了情绪波动。

知道原委,只怕是佛陀也忍不住要动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