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 > 第174章 顽固派徐桐搅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所以老臣力谏翁曾浩为两广提督,李副将为广东巡抚。”

翁同龢这也是有私心的,翁曾浩是他们下一代实力最强的,但是又差一点。

还有就是这李副将早年就已经投靠他了,而且他在京城里面广结善缘,大把大把的撒钱,职位才升的这么快。

但是他不只是巴结人做得好,也是真的有实力的,翁同龢想着让李副将去帮自己侄儿,翁曾浩也能在两广做的更稳。

他大哥现在年龄大了,他们家族必须要再出现一个总督,这样他们也能一里一外配合,让翁家家族继续显赫下去。

翁同龢看着慈禧还在犹豫。

突然他灵机一动。

“太后,另外老臣得知李副将昨天在城外抓住了一伙土夫子,并缴获了他们的老巢。”

“他们更是搜出了三十万两白银,还有奇珍异宝无数,总价值近百万之数。”

“具体的还在清算,应该等清算完毕一定会上缴国库。”

慈禧他们都懂,什么土夫子能有这么多钱,无外乎就是翁同龢在给自己侄子买官。

同治帝突然来了兴趣,以前他可是对钱没有一点概念的。

现在一文钱他都感兴趣,为此还专门让老师好好教他算数。

他就想着什么时候凑齐一千多万两白银,把自己这母后给送出去。

一下一百万两啊,这可是大数目。

很少发话的同治帝竟然开口了。

“翁大人所言当真?”

“回皇上,臣所言当真,九门提督可以给老夫作证。”

九门提督正在打瞌睡呢,突然听到这里,看到是翁同龢在说话,他立马点头:“翁大人所言属实。”

这钱又不用他出,还能算他一功劳,何乐而不为。

慈禧眯眼看了看自己这儿子,这不孝子,就这么想自己赶紧走。

我还偏不,就算你凑齐了钱又怎样?

我照样能用其他理由搪塞。

但是希望还是要给的。

慈禧说道:“好,赃款及时收缴国库。”

“恭亲王把这两人也记上,让吏部下旨把!”

恭亲王:“嗻!”

这次除了这些升职的,还有不少人也得到了晋升。

只是这次晋升很明显汉人居多,刘铭传这次也有调动,去广西做了巡抚。

李鸿章无形之中权力也越来越大,虽然李鸿章的职位没变,但是他的门下遍布整个东南沿海地区。

除了广东以外,广西也是他的人。

李鸿章直接管理的就有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三省。

这也是两江总督的管理范围。

另外白涛也是李鸿章的亲信,和他一样成为了封疆大吏,闽浙总督,管理福建、浙江地区。

另外加上台湾的张瑞锦和广西的刘铭传,他的实力不断提升。

邹宏伟在李夏被调到安徽后,他也成为了江苏巡抚。

另外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被调到了云贵担任总督,也算是对曾家的补偿。

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可以说被三家把控,一个是曾家,一个是翁家,一个就是李家。

实力最强的还是李家,朝廷为了约束他们,每个地区也会插入一些八旗子弟和其他势力的宗亲。

朝会即将结束,此时外面又传来一个捷报声音。

慈禧:“今儿个是怎么回事,这捷报还一茬接着一茬的,难怪哀家早上看到喜鹊叫来着。”

“来人啊,宣觐见吧!”

“嗻。”

不一会一个穿着武官正五品官服的人走了进来。

只见这人相貌英俊,仪表堂堂,一脸刚正,但是又带着一点稚嫩。

这人走进朝堂,低着头,走到中间后跪拜。

“两江水师迅猛舰管带邓世昌,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叩见两宫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末将奉两江总督李鸿章李大人令,进京送我军捷报!”

说完邓世昌就将手上的奏折递了上去。

这时候众人都反应了过来,前几日不是刚命令李鸿章派人去驱赶沙俄舰队吗。

怎么这么快就有捷报传来,难道是沙俄撤军,这李鸿章走了狗屎运?

肯定是这样,这也能算捷报,哎,真是为了抢攻脸都不要了。

小李子将奏折接了过去,然后给了慈禧。

上面写的是北洋水师战胜沙俄的全过程。

写的非常详细。

慈禧对歼敌两千余人,一千余人投降,六艘沙俄主力舰队投降最感兴趣。

“嗯,好啊,这李家父子真是我大清的柱石啊,一个在北疆收复失地,一个在沿海守卫海防。”

“姐姐你们也看看,前面天天朝会都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大兴洋务,看看,这就是洋务带来的结果。”

慈安接过去看了看。

“嗯,这李家父子的确是不错,我们大清国很久没有连续收到过这等捷报了。”

“对这些有功之士,理当嘉奖。”

慈禧又示意小李子把内容读给满朝文武。

等恭亲王听完,只感觉心里出了一口恶气啊。

这水师是他支持建造的,如今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他只感觉脸上有光。

以前那些骂他六鬼子的人该认清现实了吧。

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老顽固。

两年前顽固派领袖倭仁去世,恭亲王以为大清朝堂要安静不少,结果他想多了。

没了倭仁又有徐桐。

徐桐是前户部尚书徐泽醇之子,保守派的新领袖。

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

现在的徐桐是礼部尚书,还是同治帝的师傅。

徐桐走了出来:“太后啊,前些年倭仁大人一直不同意搞什么洋务运动。”

“现在洋人洋务涌进,我们大清被搞得不伦不类,没了祖宗的章法。”

“我们大清现在国将不国啊,别看这打了胜战,但是我们现在欠洋人多少钱了?”

“这些钱都够赔偿好几次洋人了。”

“我们真的有必要还大费周章的去办洋务吗?”

“我看啊,我们还是关起门来,继续过我们的日子,不去管洋人的,他们要是还来,我们大清的士兵也不是孬种。”

“我们老祖宗能够用长矛击败敌寇,我们现在的八旗子弟和绿营士兵怎么就不行了?”

又有一个大臣走了出来。

“徐大人所言甚是,如今我们这朝廷里还有一些人各种说洋务好话的。”

“但是这浪费了我们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