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成市井小娘子开店发家记 > 第72章 玉子豆腐(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姜瑶已经打算好了,食肆里隔四、五天就上新一至两种吃食。

今日要上新的便是一种外形和口感都非常滑嫩的玉子豆腐,红烧玉子豆腐。

其他的菜品便是红烧狮子头、粉蒸肉、葱油鸡、卤猪蹄、爆炒肥肠、干煸豆角、麻婆豆腐。

天气越来越热,店里免费供应的茶水改为菊花茶饮。

这里粮铺里卖的豆子比米面便宜,在农家,豆子可以做成豆饭、也可以煮成菜。

而在繁华的京城里,豆子可是很重要的饲料,牛、马、驴、骡子都爱吃。

尤其是马,好的草料里是要加一些豆子进去的,养出来的马毛发才会油亮。

豆子做出来的豆制品,豆腐、豆浆味道不仅好,还便宜。

姜瑶琢磨着她们店里可以多出几道有关豆腐的菜品,这也算是她们食肆的一个特色。

而今日出的这个玉子豆腐也可以叫鸡蛋豆腐。

前世她没有自己制作过,都是直接买做好的,不过她看过配料表,主要原料是鸡蛋、水和植物蛋白。

厨房里,姜阿爹在剁肉,姜阿娘已经腌好了肉片,这会正在剥蒜粒,姜阿奶在摘豆角。

姜阿娘看到姜瑶进来,便问道:“瑶瑶,你和那位宋公子很熟吗?你们怎么凑在一起说话。”

姜瑶摇摇头,牵着姜浩,让坐在厨房朝院子的门槛上。

然后给姜阿娘、姜阿奶和姜阿爹嘴里各塞了一块枣泥卷,自己也吃了一块。

不愧是盛京城最有名的糕饼铺子,这糕点她都是吃一次惊艳一次,枣泥清甜不腻人,表皮香酥,可惜手边没有浓茶配着吃。

嘴里的枣泥卷吃完,她才说道:“不是很熟,他来咱们店吃过几次饭,说过几句话。

他要外放离开盛京城了,就过来跟咱们说一声。”

姜阿爹听了很惊讶,“外放?这位宋公子要做官了?

他教养还挺好的,第一次见面就帮忙送糖水摊的老婶子回家,现在要离开也要跟咱们说一声。”

姜阿娘则是一脸狐疑的看着姜瑶,显然不相信姜瑶的说词,普通的食客哪会这样,特地过来说一声去处。

姜瑶没有继续解释,跟她们几乎没有交集的人,且未来三年也不会见面,没必要说太多。

反正她们这么忙,时间一长就会忘了。

厨房里姜阿爹已经买了一锅豆浆回来,姜瑶开始试做玉子豆腐。

先舀一碗豆浆煮熟,再把豆渣过滤出来。

接着拿出汤钵,磕了几个鸡蛋进去,加入一点点盐,用加长手柄的茶筅把鸡蛋打散。

这个茶筅还是在杂货铺看到的,和现世的打蛋器很像,她便买了一把回来,打鸡蛋液的效果不错。

按照鸡蛋液和豆浆一比一点二的比例往汤钵里加入熟豆浆,搅拌均匀。

蒸碗抹上一层清油,蛋液豆浆过滤掉泡沫倒到蒸碗里,碗上再盖一个盘子,上锅蒸一刻钟。

趁着蒸煮这个空档,姜瑶便把锅里剩下的豆浆都煮熟,过滤出豆渣。

这些豆渣可以给家里的老驴吃。

蒸熟时间到了,鸡蛋和豆浆的清香飘散了出来。

端出蒸碗,放凉后把碗里的已经凝固的豆腐整块倒出来。

蒸熟的玉子豆腐是明亮的黄色,一整块颤颤巍巍的,摸着非常嫩滑。

用手轻轻按压还会反弹,不过一捏就会碎。

厨房里姜阿娘和姜阿奶好奇地围过来观看。

“这就是玉子豆腐,好嫩,真好看。”

“比豆腐还嫩。”

姜瑶拿起刀,把整块玉子豆腐切成小块,每块约莫两指节厚。

她给每个人拿了一小块,“尝尝这个玉子豆腐的味道。”

“又嫩又滑,我还没嚼它就滑到肚子里了。”

“比鸡蛋羹好吃。”

“这个是不是不好夹,用筷子一夹就碎了。”

姜瑶自己也尝了一个,嗯,口感不错,有点像前世吃过的布丁,低配版的布丁。

“可以了,就这样吧,做成红烧。还有大半锅豆浆,继续蒸,晌午够卖了。”

其他人没意见,他们吃完也觉得可以。

此时姜阿爹已经把狮子头炸好了,闻言便说道:“瑶瑶,我来打鸡蛋液,你来把狮子头炖上锅吧。”

他刚才可是看了全程,这半锅豆浆要打的鸡蛋液可不少,打这么多的鸡蛋液也要费不少力气,瑶瑶这细胳膊的,还是他来打吧。

“我来磕鸡蛋,两个人比较快。”姜阿奶听到了,便拿出木盆开始磕鸡蛋。

“好啊。”

姜瑶说着接过姜阿爹手上的活,起锅热油把八角、桂皮、葱姜爆香,放入炸好的狮子头,加上黄酒、酱油、糖和盐,调料烧开了,舀入清水、放上葱结,盖上盖子,小火炖上。

红烧狮子头、粉蒸肉、葱油鸡都上锅了,米饭也煮上了,姜瑶看了眼日头,已经半上午了,该准备她们自己吃的午食了。

“咱们吃什么垫肚子?”姜瑶问道。

“炖鱼头吃?” 姜阿娘说道。

“算了,都歇一歇吧。咱们换换口味,我去隔壁羊汤铺子买几碗羊肉、羊杂汤和馕饼回来吃吧。\"

姜瑶说着,往外走。

她先把午食的菜单木牌摆放在门口,隔壁杂货铺的王老板正在门口整理货物,一抬头便看到食肆门口牌子上的菜单换了,鼻尖闻着从姜家食肆飘出来的肉香味。

王老板忍不住好奇走过去,想看看今日姜家卖什么吃食。

-

长青书院,上午上课结束后,严礼、周齐和姜恒三人收拾好书篮一起往外走。

姜恒要去食肆,严礼和周齐则是要去姜家食肆吃饭,三人便一起走。

路上,严礼高兴的问两人,“明日休旬假,你们要不要出城玩一趟?”

周齐摇头叹口气,说道:“哪一次旬假不是布置一堆课业。”

严礼闻言,脸上的笑垮了一半。

姜恒也说道:“我要去雍城,跟我阿爹过去看看要买的田地。”

“你家的地还没买吗?”周齐问道。

姜恒:“还没,我们家商量等我们书院旬假时,一起出城去看。”

周齐:“雍城虽然地多,但散卖的人少,遇上了就要赶紧出手买下。

对了,今年你要不要去考国子监?中秋后就要应招大考了。”

姜恒思索着,犹豫着没有说话。

国子监里面有六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律学和书学。

全国最高的学府和最好的教育资源都在里面。

国子监不仅管着六学,还管着本朝所有的府学、县学、私塾和书院。

他现在读的长青书院便是民间书院,里面的应试教学和六学比起来还是有差异的。

国子监里国子学的学生多为三品以上的官家子弟,里头一百个有九十个是祖上恩荫进去的。只有少数庶民能考进去。

太学多为四品管家子弟,四门学多为五品管家子弟。

周奇看着姜恒脸上的神情,继续说:“每年大考,都有成千的人挤破脑袋想进六学。

考得是策论、诗赋、帖经和墨义,我觉得你今年可以试一试,争取考上四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