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过花了半天时间,才出了终南山,来到了山脚下的镇上。

先用手里的金饼换了200两银子,买了一匹马、

连续奔波了两个月,才又回到了长兴——当初杨过和穆念慈的家。

看到眼前更加破败的屋子,杨过忍着心酸,直接推门而入。

一切都还是离开时的模样——

杨过路过前院,以前住人的屋子已经四处漏风,门窗腐朽不堪了。

只看了一眼,杨过走到后院,朝穆念慈的坟墓磕了三个头。

“娘,孩儿回来了——”

看着满院的杂草,杨过动手清理了之后、

这才来到长兴镇上,花重金请人帮忙,雇了专门办理白事的丧仪队伍。

不仅给穆念慈收殓了尸骨,还在原地办了一个简单的灵堂。

吹拉弹唱、好一番热闹的模样。

当初穆念慈过世的时候,杨过没有能力给人送丧、

现在长大了,也应该给人披麻戴孝……

吹吹打打了三天,到了该出殡的时候——

杨过告别了丧仪队,一个人拉着马车,带着穆念慈的棺材、朝着临安府慢慢驶去。

本来也是可以走水路,但杨过带着棺材、

又怕船家会嫌弃,又没有多余的银钱、自己包一艘船……

干脆自己驾着马车上路,一路颠簸,倒也随性。

若是碰上义庄,倒是可以借住一晚,给穆念慈供一点香火,保护神魂。

若是碰不上,那就只能露宿野外——

170多里的路,杨过走了整整十天,才踏入了临安府的地界。

虽然杨过不知道穆念慈的老家是哪个郡县、

但杨过知道义祖杨铁心家在牛家村、

而穆念慈人又是在临安府、逃难之后被收养的、范围倒是可以缩小上许多。

杨过打算先到牛家村、让穆念慈“借助”一些时日,然后再去周围寻找荷塘村。

杨过依稀听穆念慈提过一嘴,在人七八岁的时候,家乡曾经爆发过瘟疫、

家里无人之后,一路逃难、这才被杨铁心收养。

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估计也没能走多远。

所以荷塘村应该离牛家村不远才对。

“等到了牛家村,顺便祭祀一下杨铁心二位,然后再慢慢寻找。”

有了目标,杨过又走了七八天时间、才终于找到了牛家村。

生前这里因为战乱,后又有瘟疫,大部分人都逃难了、

等鞑子被打退之后,只有少部分人回来。

大多数有出路的、早就在外地安家落户了。

能回来的、除了放弃不了故土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

就只有那些家境不好、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孤儿。

还有那些游手好闲,没有积蓄的老光棍。

但这个小村子经过三四十年的繁衍,人口迭代、

县衙安排来落户的也不少、现在村里也有十来户人家了。

杨过来到了村子中央,走向了房屋最气派的那一家,敲响了房门。

“谁呀——”一个中年大娘听到敲门声,边说边走了出来,一副爽利的模样。

看到门外站着陌生的面孔,直接开口询问。

“你谁呀?来我家有什么事?”

“大娘安好——”杨过恭敬的行了一礼,才给人回话。

“请问大娘可知道杨铁心老先生的家在哪里?”

“杨铁心、杨铁——”大娘听到杨过的问话,仔细琢磨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

本来张大了嘴,下一秒又直接闭上——

“你是来找杨铁心一家的?”大娘狐疑的看了杨过一眼。

杨过点了点头,“我是他的故人之子——”

“可是他们家两口子早就去了,很多年之前被人送回来安葬。”

“你现在过来找人,怕是迟了哟……”

“呃、他儿子、叫什么来着?”大娘绞尽脑汁,就是想不起来那人是何姓名。

“杨康——”杨过开口提点了一句。

大娘这才恍然大悟,连连附和,“对,对对,就是叫杨康——”

经杨过这么一提醒,大娘勉强想起来、好像当初是有这么一个人。

大娘又上下打量了杨过一眼,问道“你是他们什么人呀?”

“我就是杨康的儿子。”杨过回道。

完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杨过就不相信、

杨康做的那些事,还能传到这偏僻的村子里不成?!

“哎呦,都长这么大了呀,那你是回来寻根还是安家——”

大娘有些不明所以,这杨铁心的亲儿子不见回来,孙子倒是回来了。

“我就是问问、当初杨铁心领养了一个女儿叫穆念慈,是荷塘村的——”

“请问您是否知道这荷塘村在哪里?”

“荷塘村?这名字——”大娘直接摇了摇头,“倒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我就是一介妇人,也没有出过远门,见识少。”

“要不你找其他人打听看看?”

杨过有点失落,又不甘心,继续问道“那杨铁心家的老宅是否还在?”

“他们一脉,现在可还有其他的什么亲人?”

大娘闻言一愣,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老宅在倒是还在,只是、早没有其他亲人了——

太平年间,倒是有一两房远房亲戚,只是后来、走的走散的散。

你们这些后人、也很久也没见人回来一次,所以屋子也没有人看顾……”

大娘有些善讪讪,虽然杨铁心的后人也曾回来过——

但也没有拿钱、托村里的人帮忙照看,谁会白白帮忙!

“那可否请大娘帮忙指个路?我也好去看看。”杨过诚心请求。

“这有何难、我这就带你过去——”

大娘解下了围兜,擦干手上的水渍,随手把围兜搭在篱笆栏上。

这就走在前面引路,带着杨过往村子里走去。

杨过虽然拉着马车,但速度也不慢。

进村子之前,早就把马车盖得严严实实、

从外面看,也无法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所以杨过也不怕领路的大娘会介意。

两人走了一盏茶的功夫,来到了一个倒塌了半间、

屋子的屋顶漏洞,满院杂草的院子。

而院墙、早就被雨水冲刷的只剩小半截了,露出了里面稻草混合的黄土。

“这里就是了,自己看看吧——”

“以前见到人扶柩回乡,以为会修缮祖宅、”

“谁能想到一别竟是二三十年,再没见人回来过。”